李振宇委员:
您提出的《关于建设村集体企业吸纳乡村振兴人才的建议》收悉,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,并经政协津市市委员会同意,本提案由市农业农村局具体承办,现回复如下:
一、主要工作开展情况
1.构建多元投入保障网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市级财政支农资金同比增长12.5%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.2亿元,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投入农业农村重点领域。形成“财政优先保障、金融重点倾斜、社会积极参与”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。
2.打造乡村发展生力军。拓宽视野,引导乡贤、产业带头人进入村“两委”,61个涉农村(社区)书记全部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。实施“千名产业带头人”计划,近三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余名、合作社带头人189名。组织52名镇村书记参加省市重点培训。吸引330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,激活本土人才活力。
3.激发干事创业内驱力。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和考核重点,在干部提拔、晋升、评优中予以倾斜。设立专项发展基金,对薄弱村(5万元/村)、潜力村(5-10万元)、重点村(10-50万元)、示范村(50万+)实施分类奖补。
二、主要做法及成效
2024年,全市61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,同比增长35%,10万元以上村占比49%,“空壳村”全面清零,多项工作步入全国、省市前列,形成了强村富民的生动实践。
1.绿水青山变“金山银山”。融资2.3亿元,打造国家级品牌8个、A级景区3个等。大关山村发展景区民宿年收35万;青苗社区“公司+集体+农户”文旅创收7万;杨坝垱村土地入股农旅项目分红9万+解决百人就业。
2.盘活资源促“互利共赢”。整合闲置资产,通过租赁、参股、联营发展合作经济。白衣庵社区领办合作社发展蜜柚基地创收12万;庹家峪村入股食用菌企业年分红8万。
3.沉睡资产焕“新生价值”。开发荒山荒地、水面等资源,发展多元产业。黄林堰村治理抛荒地年增收10万+;新湖村、民康村发展水面光伏年创收52万、24万。
4.链条延伸增“综合效益”。“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等模式做强主导产业36个。大山社区引进企业建“乡村振兴车间”,提供400岗位,创收60余万;麓山村领办榨油厂提供“一条龙”服务,年增收30万+。
5.多元经营拓“增收渠道”。利用非农用地、劳动力发展基建承建、物业经营、加工服务。同乐堡村建筑工程队创收14万;团湖社区建宿舍租赁年收益13万;白衣镇联建藠果洗果场年分红20万+。
6.抱团发展创“区域品牌”。党组织牵头,通过异地置业、飞地合作、跨村联建做大产业。多镇“抱团结盟”,融资5000万+建设“津市牛肉米粉产业园”,发展38家连锁企业、1.8万家门店,年产值70亿,带动镇村增收近千万,成功打造“中国牛肉米粉之乡”国字号品牌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
1.持续深化改革。当前我市61个涉农村(社区)均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,因财务管理问题,目前省已暂缓实施“村社分账”,我市将严格按照上级安排部署,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“村社分账”管理。
2.推进专项整治。督促各村(社区)严格按照“四议两公开”程序及时公开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情况,每季度公开财务收支情况,接受群众监督,对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涉嫌贪腐问题线索及时移交纪委部门。
3.探索激励机制。施行《津市市2024年发展集体经济先进村居奖励实施方案》,通过项目资金对发展较好、产业优势明显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奖励扶持。
4.完善管理机制。修订完善《集体产业资金管理办法(暂行)》、《农村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、《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实施办法》、《关于加强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承包(租赁)合同管理的通知》等系列文件,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。
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,欢迎继续提出好的建议、批评和意见,以便于我们工作的改进和提高。
津市市人民政府
2025年9月1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