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积极探索创新,采取“企业+乡村车间+农户”的模式,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振兴车间,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。
政策扶持,让车间“建”起来。津市出台土地、税收奖补、就业稳岗等专项扶持政策,鼓励并支持镇街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优势,积极引进代加工“微车间”,吸引更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植养殖大户、个体工商户等,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工产业。
整合资源,让车间“活”起来。津市大力开展“引老乡、回故乡、建家乡”活动,发动镇(街)和村居全面梳理乡贤能人,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经营主体投入车间建设。盘活村集体固定资产,利用老厂房、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,按照“一镇一品、一村一品”原则,改造成乡村振兴车间,让村集体通过参股经营、联合开发、租赁等方式持续增收。
创新模式,让车间“强”起来。津市深化种植养殖、农村电商、农旅融合等乡村主营业态,探索创新厂房式、合作社式、“互联网+”式三种模式乡村振兴车间,推行“总部+车间”“车间初加工+园区深加工”的模式,发展多种作业方式,助力龙头企业引领乡村振兴车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,实现村民就业、顾家、致富三不误。
2023年2月,津市创建乡村振兴产业园,按照“统一接单、统一派单、统一管理、统一结算”模式,带动各镇(街)共同发展,构建起了“一园区五车间”的发展格局。毛里湖大山社区领办乡村振兴车间,从事服装、服饰、玩具等订单加工,今年来,园区已接单300万件,完成订单110万件,实现产值3800多万元,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52万元。
乡村小车间,振兴大舞台。截至目前,津市累计建成乡村振兴车间24家,涉及农产品加工、服装加工、玩具生产等,年产值达2亿元,吸纳71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“家门口”就业,促进农民增收3000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