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:早诊早筛不漏诊,规范预防莫忽视
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,中国癌症死因之首是肺癌,其后次第为胃癌、肝癌、食管癌和结直肠癌,上述癌种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约四分之三,其中后四种都属于消化系统肿瘤,如何有效防治值得深入探究。
健康中国2030”计划里明确提出一个核心指标,就是降低我们中国人的慢性病过早死亡率,靠什么来降低我们中国人慢性病死亡率,主要是来提高主要恶性肿瘤的五年生存率,提高这些食管癌、胃癌、结直肠癌的早诊率,来进一步提升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。我们通过筛查和早诊早治,既可以使疾病能在早期发现,也可以通过我们现在的这些微创技术得到及时的治愈,这些疾病的危害和负担相对于晚期来讲就非常小。无论是劳动力的保存和生活质量都是跟我们正常人几乎是一样的,对国家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和负担也是极其小的。

早诊早治的健康宣教我们需要做到这两点:一、传播健康权威的科学知识让老百姓知道癌症是可以预防的,可以通过控烟戒酒远离危险因素。二、要求医务人员有能力有技术有意识能够做到筛查早诊不漏诊,同时规范化诊治。
现已明确,胃炎、胃溃疡等胃病患者,嗜好高盐高脂肪饮食者,酗酒和吸烟人群都是消化道肿瘤患者的“后备军”。建议这些高危人群每年接受一次消化内镜,定期筛检早期消化道肿瘤癌。
人们一定要重视恶性肿瘤的危害,知晓早诊早治的必要性。就早期胃癌来说,采取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90%以上,以最小的经济代价,及时换得最长的生存获益。一旦确诊时已经晚期,或者已经远处转移,挽救病人生命的手段非常有限,效果大多不理想,医患双方都很被动。以大肠癌筛查为例,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,常规普及开展大便隐血试验。如果大便隐血报告结果为阳性,下一步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做肠镜,筛检可能存在的没有症状的早期大肠癌。
为了进一步提升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,各级医疗机构都需从肿瘤认知、精准决策和精准判效等方面不断提升临床诊疗能力。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医疗资源的差异,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实现同质化就成了一个难题。在规范早检、规范治疗、规范防护,以及推进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等层面,依然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