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用户登录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津市资讯>部门动态>详细内容

部门动态

津市白衣镇:节水抗旱稻喜迎丰收

来源:津市融媒 发布时间:2024-08-16 09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。决定指出,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,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,成为粮食安全领域发展新方向。近年来,津市白衣镇通过提升旱地资源粮食增产能力,引进种植适应性很强的优质节水抗旱稻,让群众“米袋子”更有保障。

ec36075c3f044f4ea4cb4b3bb6cacc04.png

建国村旱稻实验基地

走进白衣镇建国村旱稻实验基地,放眼望去,成片的旱稻长势喜人,在微风的吹动下稻浪起伏,犹如一片碧绿的海洋。种粮户卜勇正操控着无人机,对300多亩旱稻开展空中施肥作业,确保正处于打包期的旱稻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。

白衣镇建国村种粮大户卜勇告诉记者,“今年赶上了旱改水的项目,新增种植面积超过300亩,目前,作物的整体生长状况良好,预计亩产可达1000斤,显示出今年长势有望超越去年。通过优化灌溉技术,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,预计水耗将节约50%至60%。同时,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,人工成本也大幅度降低,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。”

起初,当地在推广旱稻种植时,村民们普遍不看好这种从未尝试种植过的新型稻种。为了打消村民疑虑,当地村支两委鼓励和支持有种植意向的大户小范围开展实验性种植,并在旱稻选种、育苗、培管等多个生产环节给予全方位技术保障和配套服务,确保第一批试验田能够实现丰收。卜勇去年在村里的鼓励下试种了20亩,亩均产能达到1000斤。

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较,旱稻种植每亩可节省人工30%、节约淡水资源超50%以上、减少施肥使用20%左右,不仅能够有效节约种植成本,而且还能提高亩产效益,同时,更能拓展和提高对农村闲置旱地种植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率。

据了解,白衣镇建国村主要以丘陵地带为主,一直以来,水稻种植需要的大面积、持续性灌溉条件并不优越。去年以来,当地通过引进“旱优3015”这一更适合于旱地种植的稻种,打破了水源对稻谷种植的限制,把不平整、灌溉条件不成熟、水资源短缺的土地充分利用了起来,最大限度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。

白衣镇建国村党总支书记胡杨说:“根据今年农作物产量的喜人成果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,结合建国村实际耕地总面积9000余亩的情况,特别是考虑到其中约2000至3000亩土地灌溉条件尚待改善,我们计划在下一年度加大推广力度,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。”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打印正文 | 关闭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