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津市:“小农水”浇灌“大民生” 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
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,对于保障粮食安全、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。近年来,津市持续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,让农村山塘充分发挥灌溉排涝作用,为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水利设施项目建设现场
走进药山镇天鹅村种植户雷志刚的200亩中稻田,记者看到,稻谷已进入了扬花灌浆的生产关键期,为保证后续的稻谷产量,雷志刚每天都会查看稻田的水量情况。得益于落铁堰的升级改造,彻底解决了以往农业灌溉用水难这一棘手问题。
药山镇天鹅村种植户雷志刚说:“现在把堰塘修好了也不漏水了,对稻谷的灌溉有很大的帮助,以前经常没水抽,现在确实搞得好。”
天鹅村落铁堰始建于60年代,由于长期缺乏系统清淤和维护,岁月累积下的淤泥在山塘底部持续堆积,使其蓄水量不断缩小。据前期调研数据显示,该山塘的有效蓄水量较建成初期下降了40%以上。每到旱季或农忙时,这些山塘无法存储足够水量用于灌溉庄稼,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。
为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一民生实事,市水利局坚持“统一规划布局、建设标准、奖补标准、验收标准、建后管护”的总体原则,从群众最关心、最迫切、最需要的项目入手,在严把质量关、安全关的前提下,自2022年起,开始有序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,彻底解决山塘蓄水能力差的问题。
药山镇天鹅村副书记雷海炎称:“改造以后水量增加了,堰堤也整改了,没有漏水的地方,水源就能够全部用在农业生产上去。”
截至目前,我市已清淤治理山塘670口,灌溉沟渠7公里,更新改造泵站10处。下一步,我市还将对剩余的60口待整治山塘,以及部分未疏通的灌溉沟渠进行彻底治理,预计2025年11月底前全部完成整治工作。
市水利局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站站长郑明祺告诉记者:“我们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核查山塘蓄水情况、坝体安全状况,并通过“农户反馈热线”“季度满意度调查”等方式,动态收集农民对灌溉保障的意见建议,以实际数据和群众评价印证问题解决成效,让农村山塘真正成为保障农业生产的‘水粮仓’,为乡村振兴筑牢水利根基。”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