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津市药山镇:秸秆回收+特种养殖 绿色经济助推乡村振兴
近年来,津市药山镇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,创新探索秸秆回收+特种养殖综合利用途径,通过回收利用、粉碎还田等系统化、多元化、场景化应用,曾经令人头痛的“田间废弃物”,逐步变身饲料、肥料、能源等资源,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、带动农民增收的“香饽饽”。
秸秆回收现场
在药山镇三新垸村,伴随着中稻收割工作的结束,秸秆回收作业也同步展开,农机手驾驶着秸秆打捆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,田间散落的秸秆被逐一收拢,经过机械粉碎、压缩等工序后,现场便能初加工成结实的草捆。秸秆打捆离田后,将被运往就近的黄牛养殖基地,经二次加工后转化为优质牛饲料。
药山镇康诚养牛场负责人刘文锋介绍:“我们现在有300头牛,一头牛每年至少要吃4吨草,光吃就要1000多吨,冬天的时候还要给牛铺草垫,估计要个1000-2000吨左右。”
药山镇现有水稻种植面积5万多亩,每年约产生秸秆1.7万吨。为有效处理农作物秸秆,杜绝田间焚烧、野外弃置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情况,当地镇政府创新探索秸秆回收+特种养殖综合利用途径,引入黄牛养殖、饲料加工等特色产业项目,相较于从外地采购草料,就近收购本地秸秆每吨仅需380元左右,再减去仓储物流、异地加工处理等消耗,养殖成本约能降低一半。
药山镇三新垸村种植户高习满说:“不影响种植下一茬,不影响农时,不影响生产,这蛮好,他们一收了一粉碎了, 我们马上就可以耕田,种麦子或者油菜。”
除了回收清理田间面上的零散秸秆,镇村还调配粉碎机械逐村逐户下田作业,对秸秆倒茬田块开展粉碎还田,有效减轻种植户人力、财力负担,为下一季农作物种植提供便利条件。
药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宁告诉记者:“下一步,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发力,一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,让老百姓看到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,二是将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,从禁限烧管控向疏通利用进行倾斜,培养和扶持一批秸秆综合利用主体,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常态化、长效化。”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