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津市汪家桥街道:“人防”+“技防” 织牢秸秆禁烧“防控网”
今年以来,津市汪家桥街道积极探索秸秆禁烧新路径,通过“人防”与“技防”深度融合,将人工巡查与无人机监控、机械化处置等技防手段有机结合,筑牢秸秆禁烧“防控网”,全力守护蓝天净土。
秸秆清运现场
在汪家桥街道澹津社区,水稻种植田里的秸秆清运工作正有序开展。散落在田地上的秸秆经过搂草机归拢作业,再由打捆机进行压缩打包成捆,最后运往就近的秸秆收储中心。
汪家桥街道澹津社区党总支委员徐梓坤称:“我们会继续关注农户种植作物的收割情况,并且每天会按照计划展开清运工作,确保秸秆能够及时得到处理,杜绝焚烧的隐患。”
面对以往人工巡查存在的效率低、盲区多、投入大、处置慢等问题,汪家桥街道引入无人机技术开展高空巡防。无人机与地面人员协同配合,实现对秸秆收割、清运情况的实时监控与统一调度,极大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,为禁烧工作装上了“智慧大脑”。
汪家桥街道办事处生态事务中心主任杨芳介绍:“以前,我们都是人工巡查,一片区域要几个小时,现在利用无人机后,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完成,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巡查的效率,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源头的治理。”
除了技术手段外,街道还构建起“空中+地面”“线上+线下”的宣传网络,通过“五个一”举措——即《致居民的一封信》、一张禁烧明白卡、一个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手册、一个禁烧承诺签收表和一场屋场会,全面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与政策,切实增强群众“不敢烧、不愿烧、不会烧”的环保意识。同时,利用“包居领导包社区、包居干部包片区、社区干部包村组”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,通过明确责任、分片负责,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,有效打通了禁烧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汪家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萍告诉记者: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,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,积极引导群众进行秸秆综合利用,切实筑牢秸秆禁烧"防火墙",全力守护我们的蓝天净土。”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