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津市毛里湖镇:“以工代赈”促就业 激活乡村振兴“源”动力
近年来,津市毛里湖镇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扩就业、惠民生、促发展的助推作用,以“项目为载体,村民为根本”,不断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,激活乡村振兴“源”动力。
![4I5A9220[00_00_01][20251022-155758]](/upload/jinshi/contentmanage/article/image/2025/10/22/4i5a9220[00_00_01][20251022-155758].png)
项目现场
在毛里湖镇灯塔社区堰塘提质改造工程建设现场,塘底清淤、坝体护坡相关土建工作已基本完工,工人们正手持铁锹、锄头等工具,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坝体平整、底座沟槽开挖等人工作业,提前为后续混泥土浇筑做好充分准备。
该堰塘所在位置属于社区农业生产核心区域,作用于周边数千亩农田灌溉水源需求,由于堰塘使用年限已经超30年,塘底淤泥堆积、坝体老化,蓄水量逐年锐减。今年,毛里湖镇将堰塘提质改造工程纳入以工代赈项目,聘用139名周边村(社区)闲散劳动力参与项目的实施推进,村民们边干边学,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务工岗位缺失的难题,村民还能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能,拿到稳定工资。同时,该项目建成后也将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灌溉和防汛抗旱能力。
津市毛里湖镇灯塔社区居民王学付说:我农闲时主要做土建和护坡工作,国家帮我们开工资,一个月3至5千块钱,还能学建筑技能,这么照顾我们,生活就有奔头,生活就有保障,对以后的生活信心十足。
为拓宽居民收入渠道,培育居民岗位能力,社区以项目实施为依托,将务工岗位送到居民家门口,同时,不断延伸技术指导服务触角,让居民不仅有事做,还能做好的好,真正从体力劳动升级为技术工种。
津市毛里湖镇灯塔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秀年表示:我们严格按照以工代赈的要求,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。目前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人有90%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,像挖土方、搬运材料、混泥土搅拌等这些工作,都是由村民来完成的。







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